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蘇花改主題教學-教學省思與建議

一、學習成效
(一)透過個別化的線上預習課程,以及學習單的配合,使學童能充分做好課前預習
將學童課前預習的內容清楚說明並做好連結後放置於網路上,聯絡簿上貼好家長通知單,請家長協助叮嚀學童完成線上預習的工作,並配合學習單的內容,讓學童確實完成課前預習。
(二)小組合作完成證據圖,落實合作學習成效
透過工作的分配,每人都能為小組盡一份心力並彌補高低成就學童間的落差。
(三)擅用會議提問模組及榮譽制度,提升討論成效
不論是小組長主持會議時的發問或小組成員的回答,都設計好回答的模組供學童練習。討論期間小組指定秩序維護者,教師並巡視行間適時給與提醒或鼓勵,讓小組討論更有效率。
(四)設計口頭報告練習時間及擅用口頭報告模組,讓口頭報告更具說服力
透過報告模組,全班共同練習證據圖報告的流程,除了使報告更具說服力外,也讓無法上台報告同學亦有練習報告的機會。
(五)課後觀賞上課錄影,達到自我校正的成效
老師將各組討論及報告的情形錄下來,課後讓學童觀賞,並提出自己及他人之優缺點,達到自我校正的成效。

二、困難與解決
(一)部分學童家中沒有網路可做課前預習
解決:安排三個早上的早自習時間至電腦教室閱讀
(二)安親班老師過於熱心,協助學童完成,無法達到課前自我預習的成效
解決:請學童轉知安親班老師,做得好不好並沒有分數上的疑慮;也提醒學童自我學習的重要。
(三)部分學童懶得動腦或沒有完成作業,線上發言時轉貼他班同學的言論充數
解決:目前線上發言機制還無法做到此種篩選的功能,只能以道德規勸的方式提醒學童自我要求
(四)學童互評的技巧未臻成熟,口頭報告之互評仍有部分不夠客觀
解決:除了互評小組的分數外,教師將學習單上的作品分數列入成績考量,給與努力的學童正增強。
三、自我省思
此次主題教學,堪稱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為何如此說呢?因為從設計主題到完成,只有兩個禮拜的時間。這對主題教學的期程來說,實在有點短,但是因為這主題跟社會事件有關,又是突發狀況,而我又認為這樣的主題必須在學童對新聞議題還印象深刻時進行才有效,所以.。所幸之前有過主題教學的經驗,也感謝這批五年級學生在四年級時的電腦老師教過相關電腦操作的技巧,更感謝今年配合的級老師及電腦老師的鼎力協助,得以讓大部分的學生在課前都有充分的相關背景知識之準備,因此整個主題進行得相當順利。
在這次主題教學後,學生的反應良好,覺得很好玩,不斷詢問何時可以再進行相關活動,不禁讓老師自我反省,平常不是也有發表討論的活動嗎?難道以前太嚴肅啦?經詢問學生的結果發現,原來這學期來的課程活動雖然也都有討論,但主題內容多由老師決定,這次呢?除了老師決定主題外,不論是人員的選定、主題的主張、活動的進行等皆由小朋友主導,很有「當主人」的感覺,加上課後的觀賞上課錄影活動,更是讓他們興奮不已,有人還問可不可以再錄一次,可見這樣得自我「校正」還是有用的。
我要說的是,或許這樣的活動會增加一些老師的壓力,不但課前得花更多時間準備,還得跟不同領域的老師溝通,請求協助配合。上課時還會耽誤了「正常」的課程進度,真算是費時費力。但就如同我ㄧ直以來的信念,如何透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童和社會做連結,是老師的責任與義務。我相信,如果社會課只是關起門來在教室上課本內的知識,那麼社會課真的算不上是社會課了。
四、建議
1.     增加課程進行之時間
一兩個禮拜的時間,要課前準備還有進行教學活動及課後省思,真的有點趕。尤其是科老師,幾乎得在三節課就結束整個活動,上起來很吃力,必須非常精準得抓好時間。如果任教班級多,班級間的差異將使時間的壓力增大。建議將期程拉長或事先準備,教師壓力會降至最低。
2.     理念相同之科任級任老師間的互相合作
可與學校事先溝通,安排教學理念相近的科老師任教同年級的不同領域,尤其是高年級的社會自然及電腦。因為主題教學大多是結合這幾個領域的相關課程,有理念相同的老師彼此間可以互相討論共同規劃完成,否則就只能單打獨鬥,自己規劃流程請他人協助配合,而無法達到精進教學的成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